行业资讯

2023年中国熔断器行业发展现状及竞争局势分析行业将逐渐实现智能化「图」

  熔断器是对电路进行过电流保护的器件。工作时,熔断器串接在电路中,负载电流流经熔断器。当电路发生短路或过载,过电流的热效应使熔体熔化、气化产生断口,断口产生电弧,熔断器通过熄灭电弧切断故障电路,起到电路保护的作用。根据电力强弱和应用场景的不同,熔断器可分为电子熔断器和电力熔断器。

  熔断器作为电路保护元器件,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支持熔断器及其下游应用市场的发展政策,对熔断器行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推动作用。如2021年国务院颁布的《国民经济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大目标纲要》提出培育壮大核心电子元器件产业水平。

  相关报告:华经产业研究院发布的《2023-2029年中国熔断器行业市场深度评估及投资策略咨询报告》

  从熔断器产业链来看,大致上可以分为上游供应商、中游熔断器制造商、下游应用市场。上游供应商最重要的包含熔体材料、绝缘材料、灭弧介质等材料供应商。下游应用中,电子熔断器主要使用在于家用电器、车用低压电路、消费类电子科技类产品;电力熔断器主要使用在于工业领域,如传统发电、输配电、电化工、冶金、采矿、光伏、风电、核电、储能、通信、新能源汽车、轨道交通、航空航天、船舶等。

  熔断器可以在短路电流发生时快速切断回路,防止事故扩大,保护财产、生命安全,是新能源电动汽车回路系统中必不可少的安全保护设施。新能源汽车储能采用高压直流电,过电流保护主要是依靠高性能熔断器来完成。2022年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为688.66万辆,同比+95.61%,据预测,2023年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有望达到900万辆。持续扩容的新能源车市场将为熔断器行业提供装车量基础,未来高压充电技术推广以及激励熔断器落地普及后,电力熔断器市场规模仍有提升空间。

  从熔断器整体市场规模上看,2008-2021年全球熔断器市场规模总体保持上涨的趋势。依据数据显示,2019-2022年,中国熔断器市场规模从15亿元增长至27亿元,4年CAGR为21.6%,迅速增加。受益新能源汽车、光伏、风电、储能蒸蒸日上,熔断器行业整体尤其是电力熔断器将快速发展。

  我国熔断器厂商经营规模较小、以中低端市场为主。2022年中国熔断器进出口金额分别为5.67、4.74亿美元,熔断器作为新能源汽车、新能源风光发电及储能、通信、轨交等领域电力保护的核心器件,在供应链自主可控需求拉动下,国产替代空间广阔,以中熔电气、好利科技为代表的国内厂商将有望实现突围。

  目前我国熔断器产品的进出口贸易中以进口为主,出口市场有待持续突破。2022年我国熔断器出口数量排名前五的目的地分别为中国香港、越南、韩国、美国和印度,累计占比63.9%。其中出口至中国香港和越南的数量分别为19.7亿个和6.4亿个,出口数量占比依次为37.0%和12.0%。

  外资品牌占据熔断器行业主要地位。根据统计数据,2019年全球熔断器行业中,Littelfuse、伊顿巴斯曼、美尔森、PEC、SCHURTER、ABB、SOC合计占有全球约90%的市场占有率,中熔电气在全球份额为1.3%,处于加速追赶进程中。中熔电气是国内最大的熔断器生产公司,有望深度受益于国产替代。据中熔电气招股说明书里面测算,2019年,中熔电气在新能源汽车的全球市场占有率超过20%,国内市场占有率约40%,新能源风光发电及储能全球市场占有率约5%,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15%。

  中熔电气主营业务为熔断器及相关配件的研发、生产和销售,基本的产品为电力熔断器、电子类熔断器、激励熔断器(高速电路开断器)及智能熔断器(智能高速电路开断器),其中主流产品为电力熔断器。好利科技作为我国电路保护元器件行业的领军企业之一,经过30年持续不断的发展和沉淀,融合国内外先进的技术,已研发出一系列超高的性价比、产品线齐全的熔断器。

  随着科技的进步,熔断器行业将逐渐实现智能化。未来的熔断器将具有更强的智能检测和预测能力,能够实时监测自身的运作时的状态,也许会出现的故障,并自动采取对应的措施进行干预,以此来降低故障发生的可能性。同时,智能熔断器的出现将极大地方便了电力系统的维护和管理,可以有明显效果地地提高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。

  随着社会对环保意识的逐步的提升,熔断器行业将越来越注重环保和节能。未来的熔断器将更加环保和节能,采用更加环保的材料和制造工艺,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对能源的浪费。同时,熔断器也将更看重节能设计,通过采用更高效的材料和技术方法,减少自身的能耗,从而为整个电力系统带来更少的能源消耗。

  华经情报网隶属于华经产业研究院,专注大中华区产业经济情报及研究,目前主要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包括传统及新兴行业研究、商业计划书、可行性研究、市场调查与研究、专题报告、定制报告等。涵盖文化体育、物流旅游、健康养老、生物医药、能源化工、装备制造、汽车电子、农林牧渔等领域,还深入研究智慧城市、智慧生活、智慧制造、新能源、新材料、新消费、新金融、人工智能、“互联网+”等新兴领域。